礼让斑马线 尊重生命的壮举
2017-08-18 10:56:00

  不知从何时起,蓬莱主干道的斑马线两侧,出现了一道道醒目的大黄字:“请礼让行人”。

  烟台观海路等道路上的斑马线旁,也出现了一排排——“车让人”。

  如果细心点儿,还会发现路口偶尔有志愿者举着“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的可爱旗子;收音机里,也时不时传出礼让斑马线的公益广告 。

  不论这一切,是否与前些日子的“河南某地斑马线碾人致死事件”有关,至少能够看出,人们还不算太麻木,各地已陆续动作起来。

  作为一名热衷公益事业的小青年,在这件事上,团团自然萌生出不少想法。至于对错,请君评判。

  其实,早在十年前,杭州就已经开始了“礼让斑马线”的一系列行动,而且不得不承认,收效明显。

  就算仅仅因为这么一件事儿,冠之以“文明之城”的名号,也不为过。当然,这与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必然受物质水平影响甚至由其决定。(说到这,团团收集了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如有兴趣,请自行滑动??斑马线锦囊。)

  让我们接着上面的说。

  既然杭州能下大力气做成这件事,名扬千里,那同在一个大祖国,国民素质也不会相差太多吧?为何我们却出现「标语常新,礼让鲜见」的现象呢?团团觉得,在“礼让斑马线”的这条路上,时间、个体观念的转变以及规则,一样都不能少。

  培根说,时间是最大的革命家。这话一点也不假。任何一个良好习惯、观念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滋养。我国杭州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正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刻意训练、培养和加固,才有了如今斑马线上的文明。

  耐心点儿,熬时间,其实是养成文明最容易的捷径,却也是最难坚持的一段路。推动社会整体践行,理应是政府部门肩上的担子。靠群众自觉,几乎无果。因为司机通常不会时刻记得斑马线上的惨剧,毕竟行人才是受害者,哪怕这行人也可能是司机本人的父老乡亲。

  再谈到观念,司机这边儿,路上的标语作用有限,就在这标语上面,好些车该多快还是多快。有的地方,前车礼让斑马线,后车不仅用喇叭催,还冲上前别车,更有甚者大打出手。礼让斑马线,非但没被认可,反而遭人嫌厌。

  行人这边,情况更是堪忧。狭路相逢勇者胜,行人都懂这道理。所以,“人让车”,反倒更自然。有时候碰上个把礼让的车辆,行人还不大习惯,磨磨唧唧雷打不动。行人知道,自己是斑马线上的弱者,为趋利避害,只能忍气吞声。而司机们,大多也就占了欺软怕硬的理,反正有轮儿不怕迈腿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的传统礼仪,原本是等级秩序的体现。在当今世界的任何角落,类似的等级划分几乎都是存在且分明的。但区别在于,这个“等级”,是针对资源还是公民本身,尊重生命的意识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这种保护,一靠法律,二靠制度,三靠个人。仅仅有了法律却没有监管和制度保障,是白搭;有了法律有了制度,民众却没有意识和决心,极易妥协,也白搭。

  等级划分不可怕,可怕的是厚此薄彼。

  不同等级在资源占有上可能不均,比如老王开豪车,大王骑电驴,小王俩腿蹦。

  但这并不代表餐厅服务员见到老王就应该笑容更加可掬。因为他们在餐厅消费时,同样是顾客,正如在斑马线上,是应当被同等尊重的生命。

  然而,当下的另一种观念是,等级低的礼让等级高的,天经地义。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骨子里,是缺乏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开车的人不是不知道,不礼让极易出交通事故,危及行人生命。但他们心里似乎有种高于生命价值的原则,为了捍卫这个原则,加上心存侥幸和诸如“赶时间”之类的蹩脚理由,礼让自然显得没那么重要。

  最后,谈到规则。

  胡适先生说:

  一个肮脏的国家

  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

  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

  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一个干净的国家

  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

  谈高尚

  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

  人人大公无私

  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

  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若真如其所言,那么,规则即文明。如果真能抛开法治做到文明礼让斑马线,绝对是一个壮举。

  而事实上,我们生活在规则明确的法治社会。截止目前,全国多地包括我市均已严加监控,对不礼让行为绝不姑息,依法曝光、处罚。

  所以,在规则到位的当下

  尊重生命的壮举

  自然也不该缺席

  关于落实这件事的责任

  在路上

  同时

  也在你我肩上

  也许团团的这篇文改变不了什么,但它至少有可能影响到正在看文的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