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烟台市委维护青少年权益和社会联络部(以下简称“权益部”)的办公室里,如今有4个人一起共事,2名专职的团干部,1名青少年事务社工,1名青年志愿者。这种状态,从今年烟台群团改革大幕拉开后就已经实现。
这种改变,没有从事过团的工作的人,很难体会到它的重要意义。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共青团工作的一大短板就是人力、物力不足导致的组织活力减弱,联系青年不够紧密。
群体改革之前,团市委的各条战线长期只有一两名团干部“包打天下”,工作力量明显不足,不但要承担上级团组织一条甚至两三条战线的工作,还要承担市级的活动开展。如今在烟台,这种状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自群团改革以来,烟台团市委以权益部为试点,为权益部配备了1名专职社工,1名青年志愿者,共青团力量得到充实。
现在至少可以把青少年维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两块共青团重点工作,放心地交给社工了,特别是为青少年维权领域的工作,权益部负责人认为,这些社工干得比自己专业多了。
“团市委权益部与各县市区团委光是完成上级交代的硬性任务,就已经很吃力了。各类青少年维权领域的具体活动,基本都要靠社会力量做工作,实在顾不过来,没办法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权益部负责人介绍,青少年维权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但也是最难进行的两项工作,一方面团干部专业能力有限,维权力度和水准都不能保证,另一方面,团干部各条线工作压身,维权效率也不行。
但这些工作到了社工和青年志愿者手上,就变成了极为专业的活动方案。特别是这个暑假,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团市委主办的“心手相牵 感受城市”牵手关爱夏令营活动在青少年事务社工与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得以顺利实施,来自烟台各县市区的9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在欢笑声中增长了知识,在碧海蓝天间相逢了友谊,感受到了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除了具体活动的开展,社工小李和青年志愿者小马还要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权益部的其他工作上。“50%的精力在部室事务性工作上,30%做专业性研究分析,20%开展具体活动。”社工小李介绍,一般情况下,部长负责制定某项活动的大方向,社工负责制定方案、联系、统计、场地布置等工作,活动执行当天,社工和青年志愿者们还会承担现场工作。
“我觉得这样安排挺合适,团的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参加,团的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相辅相成。”社工小李并不介意被团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一些时间,这种“占用”在他看来,对社工、对社工所服务的青少年,都是一种锻炼。
近年来,烟台团市委累计投资422万余元,建设了44处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或青年志愿服务岗,全部由专职团干部任第一副站长,每个服务站每天至少2名青年志愿者驻站,做好岗站的日常运行、活动开展以及资金筹措、项目协调等工作。共有近300余名青年志愿者轮流驻站,提供志愿服务上万小时,受益市民及游客9万余人次,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比如,近期开展的“为文明城市加油”系列活动、“禁毒教育进社区”活动等,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组织了30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辖区内的高校青年志愿者也发挥了作用,团市委联合财政局安排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大学生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化的形式落地各县市区开展志愿服务。
“我感觉,现在团的活动离青少年越来越近,越来越接地气。”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对团委组织的各类青少年活动印象深刻,她能随意列举出牵手关爱、七彩假期、烟青e家·志愿益站等品牌项目,“很受青少年家庭的欢迎,团委工作力量加强了”。
团干部指引工作方向,青少年事务社工献计献策,青年志愿者配合开展工作,建设“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队伍,是当前烟台共青团改革发展的新方向。烟台团市委将在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团范围内推广“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的新模式,使共青团的工作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共青团服务青少年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团干部“包打天下”、“光杆司令”的状况一去不复返。